所在位置:首页 > 设计资讯 > 企业标志设计 > 标志设计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?

标志设计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?

在许多品牌建设项目中,客户往往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“LOGO长什么样子”。但对我们品牌设计公司而言,真正的标志设计,绝不会直接从草图开始,而是从一系列周密的“非设计”工作展开。一个成功的标志背后,隐藏的是逻辑严密的战略推演、市场研判、文化分析与价值提炼。

 

所以,在你说“我想做一个Logo”之前,不妨先想清楚下面这些问题。这些准备工作,才是真正决定标志设计成败的起点。

 

一、厘清品牌定位:你是谁?你要对谁说话?

 

标志不是艺术创作,而是品牌沟通的开场白。因此,设计开始前,必须精准地回答一个核心问题——“品牌是谁”。

我们习惯用五个维度去厘清品牌身份:


1.    品类角色(你在哪个行业/赛道?是品类开创者还是挑战者?)

2.    目标受众(你面向的是谁?他们的生活方式、消费习惯、审美偏好是什么?)

3.    差异价值(你和竞品比,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?)

4.    品牌性格(如果把品牌当成一个人,TA的性格是冷静?热情?权威?温柔?)

5.    核心承诺(你对消费者最想传达的价值承诺是什么?)

 

比如,一个为新中产打造“居家健身器材”的品牌,它的身份逻辑会和“为企业级客户提供AI计算方案”的科技品牌完全不同。前者更关注用户生活方式,后者则讲求技术可信度与专业范式。这种差异,决定了标志的语言系统应完全不同。

 

所以,没有明确定位的品牌,是无法设计出真正匹配的标志的。设计在前、定位在后的做法,只会让品牌陷入“好看但无用”的虚假美学陷阱。

 

 

二、研究市场与竞品:别让你设计的LOGO变成“撞衫现场”

 

标志设计的另一个误区,是在“自我风格”里闭门造车,而忽略了行业环境与竞品格局。

设计前的市场扫描,必须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:

 

•      本行业/赛道的标志设计风格是否有某种“视觉惯性”?是扁平化?科技蓝?字母标?拟物风?

•      你的直接竞品用的是哪些图形语言?有没有可以避开的“雷区”?

•      有哪些品牌已经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某种“符号记忆”?我们如何形成区隔?

 

举个例子,如果你是做咖啡品牌的,在满大街“棕+绿+圆形图章+手绘风”的竞品中,你还坚持走这条路,几乎是主动放弃了品牌差异化表达的机会。而一个好的标志设计,往往是在尊重行业逻辑的基础上,形成“合理的突围”。

因此,在开始设计前,我们往往会绘制“竞品视觉地图”,通过色彩、图形结构、字体风格等维度进行梳理,帮助客户理解自己要从哪个方向“跳出来”,又不能跳得太远。

 

 

三、挖掘品牌文化:从符号到语言的内在逻辑

 

一个标志,之所以有力量,不是因为它“画得多精致”,而是它能承载品牌精神。要做到这一点,设计必须基于品牌文化的深度提炼。

品牌文化,不是说辞,而是一种价值观、故事性与象征意义的融合。而这些,往往可以从以下几处寻找线索:

 

•      品牌的起源故事与命名语境(名字为何叫这个?是否有历史或寓意?)

•      创始人/团队的精神理念(他们的出发点、追求、信念,是否能转译为图形?)

•      目标用户所认同的情感或文化母题(比如“陪伴感”“自由感”“未来感”“东方气质”等)

 

我们曾为一家做宠物食品的公司设计标志,它的产品原料极其天然,创始人非常爱狗,对“陪

伴”概念特别重视。于是,我们不去追求常规的骨头、爪子元素,而是提炼“尾巴轻摇”的弧线形态,配合有节奏的点状图形,来传达“等待你回家”的场景记忆。这样的设计不是凭空想象,而是从文化与情感中“生长”出来的。

 

 

四、定义应用场景:标志不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

 

标志从来不是孤立存在,它必须“适应现实”。所以在设计前,我们一定要清楚:

 

•      这个标志会主要出现在哪里?是产品包装?APP图标?社交媒体头像?户外广告?

•      它需要单色版本吗?是否会经常出现在低清晰度、黑白或反色环境中?

•      是否有必须结合的文字信息?是中文、英文还是双语?

 

很多品牌在一开始没考虑这些,等应用时才发现:好看的LOGO一缩小就糊了,横版太长无法做头像,图形与文字组合不灵活,导致传播效率极低。

 

因此我们认为,设计从不是艺术层面的“高空作业”,而是从使用出发、从落地场景逆推的一种“使用型创作”。

 

五、心理准备:设计需要过程,不是第一稿决定命运

 

最后一项准备工作,不是关于品牌,而是关于客户本身。

很多客户以为“设计师想一想就能画出来”,但真正的好标志,是在“策略—提炼—草图—试错—打磨”的循环中生长出来的。它是一个探索过程,而不是一个点击“导出”的瞬间。

 

作为品牌设计公司,我们通常会和客户建立以下共识:

 

•      第一次提出的草图,不是最终稿,而是“方向建议”

•      标志设计需要经过“语义验证”“场景测试”“用户反馈”几个环节调整

•      有时,找到对的方向比一次性画出“完美稿”更重要

 

只有彼此都建立这种过程意识,才能真正让标志设计成为品牌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而不是仓促上线的快餐符号。

 


结语:标志设计不是起点,而是品牌战略可视化的“第一刀”

 

我们始终坚持:设计是一种思考方式,而不是“画图手艺”。标志作为品牌视觉系统的核心部件,它的成功,依赖的是前期周密的准备、深刻的品牌理解与系统性的审美策略。


它不只是“看起来不错”,而应该是“站得住脚、有逻辑、有情绪、有记忆点、可落地、可运营”的综合成果。

 

所以,如果你正在思考你的品牌LOGO该怎么做,请先花时间,回答好那些“看不到的问题”。设计的力量,往往就在于那些“不被看到的准备”。

 


一分钟了解探鸣设计公司
好设计直接找总监谈
聊思路,理方向,谈费用,听听总监建议再做决定
相关案例
Relevant cases
点击查看更多案例

总监微信

复制成功

业务咨询 何先生

业务咨询 何先生

搜索感兴趣的内容